我问Deepseek:90年,35岁,一直踩坑,荒废了15年,怎么过好下半生?答案太治愈人了!
虽然做自媒体很自由,但常常会陷入数据焦虑、收入不稳定的彷徨中,
还有因为没有外力束缚,整天要和自己的惰性做抗争,
每每到这个时候,就会挺羡慕那些同学或者前同事,
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,一直在一个行业里深耕,早就有了自己的护城河。
有时候不禁会想,是什么导致了我活成今天这个样子。
越往前想,越不得了。
考大学的时候,因为无知和任性,偏要选个看起来好玩的专业(旅游管理)。
其实当时我的英语和语文都不错,如果读了中文系或英语专业,
起码就业选择会广很多,专业对个人的强行积累也会强很多。
大学毕业的时候,因为失恋,放弃留在大城市,赌气跑到家人身边,随便找了份工作糊弄。
现在想想挺后悔没去深圳的,大城市虽然不养人,但养眼界,养心志。
年轻没吃过苦,导致后来一点苦都吃不了了。
工作的时候,因为贪玩和幼稚,一言不合就背起书包浪迹天涯,
那时也不懂利用自媒体,只会把钱花光地玩,然后又换一个工作混日子,从没有深究过一个岗位,需要的能力。
成家的时候,远嫁到一个十八线城镇,没人脉没资源没背景,什么都要从零开始,
却发现没时间了,忙着结婚生娃带娃,突然就到了35···
这么一想,我的人生真是一路都在踩坑,高考之后就没风光过(高考前好歹还有学业自豪下),
人生的下半场,到底该怎么过呢?
因为长期闭关,朋友不多,了解我情况的更少,这个问题只能问Deepseek了。
毕竟它是我日常工作中,最靠谱的“同事”了。
果然,这次,他还是没让我失望,下面一起来欣赏它的回答吧~
—
1.接纳过去:踩过的坑,都是人生的“养分”
你说“荒废了15年”,但或许这15年并非荒废,而是生命在教你用另一种方式认识世界。
那些跌倒的瞬间、迷茫的时刻,都沉淀成了你对生活的深刻理解。
正如一位同样经历过挣扎的答主所说:
“所有不能给你带来钱和业务的人都可以拉黑,但唯独不要拉黑过去的自己”(这句话的前半句着实把我逗乐了hhhhhh)
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是治愈的第一步。
(上来先给了一通自我肯定,难怪说每天跟deepseek聊10分钟,胜过报“高情商聊天课”)
2.重新定义人生阶段:35岁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
35岁从来不是“打不了工”的临界点,而是人生真正的黄金期。
你有阅历、有韧性,甚至比年轻时更懂得判断风险与机会。
参考许多人的经验:35岁后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(如数据分析、自媒体运营)或提升学历实现转型,
也可以将前半生的“坑”转化为副业灵感,比如分享避坑经验、做职业规划咨询。
3.从“生存模式”切换到“创造模式”
轻创业试水:如果经济压力不大,可以尝试低成本创业(如社区服务、知识付费),即使失败也是经验的积累。
技能升级:选择一项能变现的技能(如编程、写作)系统学习,用“边做边修复”的勇气代替犹豫。
健康与财务双线并行:每年投入保险和理财,既是后盾也是底气;
多出的时间留给家人,让爱成为动力而非负担。
4.用“减法思维”对抗焦虑
减少无效社交:远离消耗能量的人和事,专注能带来成长的小圈子
简化目标:不必追求“逆袭”,先定一个小目标(如每月稳定副业收入3000元),用具体行动替代空想
(2、3、4点给的是实用价值)
5.治愈你的三句话
“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。”
你不需要追赶谁的脚步,35岁依然可以重新选择方向。
“你过去的每一步,都在为今天的觉醒铺路。”
那些“荒废”的时光,或许是为了让你此刻更清醒地出发。
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”
只要开始行动,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。
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的规划家,只需要做一个“持续行动的普通人”。
你的下半生,不是对过去的补偿,而是对未来的馈赠。
愿你带着过去的“养分”,走向更明亮的自己。
(这是把大数据里所有安慰人的金句,都给安排上了吧)
——
要说不说,这一番话下来,实用价值一般般,但情绪价值真的是拉满,
不得不说Deepseek真是最懂人的ai,年度最优秀的赛博人生导师。
尤其对一个像我这样的文字创作者,真是一场极度舒适的心理按摩hhhhh
人生破破烂烂,总有人为你缝缝补补,谁能想到这个人还能是AI
也许生活就是这样,在你以为暗无天日的时候,总会有一束惊喜的光,
以惊喜的方式照到你身上,让你觉得世界还是很有意思的。
如果看到这里的你,有所收获,那我就是你此刻那束惊喜的光。(哈哈哈,请允许我这不要脸的快乐)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iangbuer.com/xiangmusiweikuozhan/21287.html 转载需授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