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件事,比读书重要100倍

项不二2024-03-107904

既然今天想跟大家聊这件事情,就注定我不会讲常见的建议和观点。

也就是说我不会建议去做什么读书笔记,体系化读书,或者去空洞的谈实践。


如果说有一件事,可以让你所有想看的书——有一本算一本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而不是流水般忘记,那么就是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。


每个人都非常善于批判性思考,这是人天性中自带的优势,有了它,你就可以对你的书信手拈来。



讲个笑话,你就能明白如何开启这个高级模式。


小游因为一篇文章被几位读者朋友批评得很惨,这里交待一个冷知识吧,被他们批驳为写的乱七八糟的部分,就是《实用主义》这本书的作者威廉·詹姆斯的原文(由于引用过长所以没有用双引号和其他引用标识,只在文末列了参考文献。所以大家没法识别。)


批的好。首先,因为是“我”而不是詹姆斯的文章,大家怀抱着好奇的开放式大脑来寻找答案。


然后发现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地方,停下来思考,然后把文章拉到底找到“发消息”的入口,精心地组织了一条有逻辑的长评发送给我。


这里,一个非常完整的思考过程展开了。而且,当事人会对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,会对自己的观点更加理解和确信。还会不经意间完成了被很多心理学、脑科学学者都认可的最好的学习方法:给他人讲明白自己的观点。


那理解效果能不好吗?

读书要是用上一半这种思路,那就真是点石成金了。


但是你能看出平时读书的问题出在哪儿吗?很简单,就是你没有把自己放在可以和作者同等对话的位置——你把作者当成大佬,你就是来接受,学习他的知识和观点——这个状态下是很少思考的,更多是在说服,说服不了的地方就一知半解地跳过。


总之,他们一定是对的,也别想和我大脑中的其他观念产生联系。

你要是把他当成一位普通人,就能随时唤起自己的思考能力。


这一套完整的流程是这样:

1.首先要有判断能力,这就来源于批判性思维。识别什么信息是正确和优质的,排除大量垃圾、虚假信息占用大脑空间。


鉴别,识别,摄入,吸纳,同化。


信息有真假,观点没有。因为观点夹杂了价值判断而不是正确性判断。所以首先是鉴定,所看的书是否水平够高接近源头书籍。

生活中有大量需要排除的垃圾信息,出于效率的考虑,不要把什么等级的东西都摆在大脑有限的桌面上。


2.看完这本书然后形成最简化的每本书的精华框架。


吸纳和同化一步,需要判定自己是否适宜,这本书与自己的思考和知识体系是否兼容。是使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还是更加偏狭——是有利于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的完善,还是有利于长期思考的问题的解决寻找了更有利的论据。用这两个目的去想。


有目的读书的根基在于独立思考。这是我用来看论文的方法,这种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很快找到文章的重点,很快就能了解到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事情是什么,并且提取出最有价值的观点。


3.吸纳书里有意义的地方而不是看过就匆匆流逝——要保留在脑子里而不是本子上。难道要靠机械记忆吗?不是。是用批判的观点,对作者观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后,将最精华的部分整理进大脑。分析问题这个过程就在记忆。


4.对自己本身的观点进行修正,改变对某件事的看法和增加某部分的知识。倘若观点不同,就在大脑中论辩作者哪方面不合理;


倘若观点相同,那么经过批判性思考相对于直接吸收,看上去终点相同,但批判性思考加入以后相当于绕了一圈再回到原点——虽然也是那个原点,但是超越了和进化了的原点,是在更高阶段的“回复”,是“扬弃”的结果,也就是解决了自己原先的矛盾,到达了高阶的状态。所以“否定之否定”又被概括为是自己发展自己、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,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。


再讲讲大佬是怎么实践的,我就举教员的例子吧。


大多数人对毛主席的误解是以为他将《孙子兵法》和《二十四史》应用来作战。后来还有同志批评过他用古代的东西来解释现代,是食古不化的表现。


他后来回应实际上无论是《资治通鉴》,《三国演义》还是《水浒传》,到了具体的战场上早就忘记了。他只会选择普适的原则,也就是能够被列为科学原理的方法去指导现实,而不是指望遇到相似的情况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。


他说自己没看过几本兵书,并且还认为军事学院的教育方法和现代的战术教科书有很大问题,他说讲战术的书是不好的,因为这些根本就不实用。他需要的只是讲原理、规律的书,也就是讲明白作战的一些基本规则,能够对制定战略有帮助就可以。战术上的细节全部都无法复刻,还会让自己变僵化。


在我们平时应用的时候,也不局限于看书。


阅读的目的在于应用,在于表达,在于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有独立才衍生出了怀疑和保留意见,有独立才有了吸收和学习他人观点。


所以在和人交谈中也要注意,去讲有独特性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复述常见的观点。哪怕是常见观点也要按照实际问题分析出不同,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加入了现实特殊性的分析,即便仍然是那个常见的观点,也比单独一句话空洞无味要好很多。


曾经有一个相当打动我的观点,分享给大家。有一位作者这样说过“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是创造。”但是很多人难以忍受从无到有一点一点探路的迷茫和艰辛,所以就四处寻找方法和观望。这是一种可怕的悖论,怀抱着增强自己的希望而来,参观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一圈,一无所获。


因为他们总是过于强调别人的与自己的,书上的和现实的之间的界限,所以忘记了创造还有另一种形式,那就是将别人的观点改进,变得更全面和更适合自己。


就像在复原罗马法古卷的那些人们——修改几个字母就可以让他变得更加通顺,但很多人却仍然痴迷于完全的复原字母和单词,甚至加入了牵强的词汇,好像以此才能够养活解释罗马法的人。



耶林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徒劳无功。人们爬上了高高的学术高塔的尖顶取下了知识的桂冠,然后又把那知识放了回去,无穷无尽的去做概念的细分,复原当时人们的想法这种工作。


所以所谓批判,是独立思考,是实用的而不是复古的。不要为了复原作者的观点而去接受或者说服自己,而是要质疑,甚至修改观点以更适合自身的需求。


这就是那些认识工具,比如书籍的价值。价值是定义就是如此——客体因为某种属性而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,称为“价值”。

要有价值,不在于工具本身,而在于我们是不是需要。


你为什么需要它呢?需要从中获得什么呢?


这样想的话,那些人类最精妙的智慧,我们感兴趣的一切,从输入到输出,就可以盘活了。


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共勉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iangbuer.com/xiangmusiweikuozhan/14580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网友评论

了解项不二VIP会员特权
热门标签

猜你还喜欢这些...

分享

复制链接
添加QQ好友联系
QQ:190188850
上班时间:9:00-22:00
周六、周日:14:00-22:00
wechat
扫描加客服微信,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项目!

admin@xiangbuer.com

发送邮件
点击发送邮件!
手机扫一扫访问项不二手机版!

扫一扫二维码,添加客服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