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窝里横人格”:对外人讨好,对家人暴躁,意味着什么?
有这样一类人,他身上有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。
在外面,他们是好脾气,大方,善良,面对他人的要求来者不拒;
他们讨好,卑微,常常将面子藏在心底。
但回到家里,他们暴躁,指责,挑剔,稍有不顺就冲着家人发脾气。
“对内指责,对外讨好”,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?
-01
为什么有些人会把坏情绪留给家人?
1、将外界压力传导给家人
人的社交关系分成“内部关系”和“外部关系”。
内部关系就是跟父母,爱人,子女之间的相处状态;
外部关系,就是我们平时扮演的不同角色,伪装的不同人设,跟社会层面上的人打交道的关系。
一个人“对外讨好,对内指责”,是因为他在外面要营造人设;
而对内,他就不需要再伪装自己。
比如:
老板冲部门负责人发脾气,负责人一句话不敢说;
转过身,负责人就对小组内的员工发脾气。
员工被负责人劈头盖脸一顿训斥,一点面子也没有;
回到家里,他就把所有的怨气和怒火都发泄在爱人孩子身上。
这一层层传递的情绪,就是“压力传导”。
2、“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”
家人就是最亲密的人。
无论如何对待家人,无论对家人什么态度,家人都不会真的恨自己。
仗着这份“被偏爱”,他才会有恃无恐地伤害亲密的人。
在家人面前,充满安全感。
也正因为这份安全感,让他在面对亲人时,相处方式开始“退行”。
从成年人,变成了孩子的姿态。
TA们的潜意识中,那个暴躁的小孩出现,代替他的行为和语言。
在社交中跟别人产生矛盾,害怕冲突,担心被伤害;
回到家里,知道家人不会伤害他,所以才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。
3、情绪的能量守恒——讨好者与施暴者
在人的内在能量,情绪能量中,同样存在着守恒定律。
比如:
人在白天是社会人角色,要戴着面具跟人打交道,这时他是“讨好者,取悦者”。
也只有这样,才能让他尽量不犯错误,降低失误,获得认可。
回到家里,伪装的能量消失了,他需要通过另一种形式补充能量。
讨好和取悦没有了,剩下的就是暴躁,他变成了“施暴者”,对象就是家人。
行为往往是:指责,谩骂,暴力。
-02
“对内指责,对外讨好”的人,如何改变自己?
1、关注事情本身,而不是升级矛盾
下班回到家里,你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零食。
你很生气,质问女儿:
“你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跟你说了很多遍不要制造垃圾,你都记不住吗?”
女儿很委屈地说:
“是弟弟饿了,所以我才会把东西拿出来给弟弟分享。”
原来你误会了女儿,开始后悔冲她发脾气。
可糟糕的情绪已经产生,女儿已经接收了这种“负面情绪”,即使你向她道歉,她心中也有了阴影。
当自己情绪极不稳定时,尽量避免跟家人沟通;
先平复情绪,再去沟通。
2、减少质问的语气,增加请求的语气
“你为什么不能去洗碗?”
换成“你可以帮忙刷碗吗?”
“我都给你说了很多遍了,你为什么不听?”
换成“你可以帮我回忆一下我们上次是怎么做的吗?”
当你尝试这种沟通方式,矛盾会减少很多。
至少,对方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。
人对于“积极的情绪”更容易接受,对于“负面的,消极的情绪”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。
3、多问自己“凭什么”?
人最难的不是向外,而是向内。
人最容易发现别人的不足,却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。
当你想要跟身边的人发脾气时,多问自己为什么?凭什么?
“他们凭什么要承受我的怒火?”
“我为什么要对他们发脾气?”
“他们应该承担我这莫名其妙的坏情绪吗?”
不应该,即使他们是你最亲近,最信任,最让你产生安全感的人,你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去伤害他们。
武志红老师有段话:
“太多亲密关系,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精神力,即:我怎么对你都是为你好,我是爱你的。”
而这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克制和忍耐力。
总以为亲人是出气筒,却没有想过他们的负面情绪,又朝谁发泄呢?
一代人在一代人身上复制这种相处的模式,爷爷奶奶对父母指责,父母对你指责,你再对孩子指责。
负面情绪,总是“至上而下”传递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iangbuer.com/xiangmusiweikuozhan/13850.html 转载需授权!